Sunday, 21 July 2013
讀胡晴舫的《旅人》 (上)
【旅行的本質是什麽?
是離開和歸途的無窮辯證,是日常文化與異國情調的互相挑逗。
是他者和自我的彼此窺視,是文化偏見和自我追尋的不斷對話。 】
~ 胡晴舫《旅人》
浸泡在閱讀氣氛之中,思緒拉扯地過分美麗。
韻味,餘音環繞。
靜靜安享著純粹閱讀的美好,想讓接下來的旅程更有質感。我像學生一樣,抄寫著書本里一句句有感觸的文字,仔細收集著可能會出現在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,探索著旅行的意義。
讀著讀著,總有很多情緒的共鳴。在到達別人的城市之前,我們自己又是以怎樣的形式去描述自己的城市呢?旅行的分析,移動的方式,語言的不同,菜色的文化,攜帶的鏡頭,鏡頭里的世界,理想的生活,旅人的身份......
心總是在紙頁間飽和著。文字堆里觸及旅行的種種關鍵字,都輕輕地牽扯著日常生活里的生活張力,擴張了每一次的想像。
旅人的眼睛、旅人的感官、旅人的態度、旅人的方向、旅人的期待、旅人的想像、旅人的步調、旅人的隨性、旅人的品味、旅人的流浪,好像只要勇敢地跨出去一步,走到了門外,我們就成了旅人,心里有著遠方的旅人。有著強烈的探索慾望,有著想讓內心豐盛的渴望。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,去看周遭,就會有著預想不到的收穫。
要學著以旅人的心態去過生活,每一天都是一種新的練習。
關於自己的城市,她說
【旅行的道理,如同瞎子摸象。居住在自己的城市的旅人,只見到自己城市的一隻大腿,一個耳朵,一把象牙。你專注在自己平時生活的活動範圍。陷於日常工作的及時完成,牽制于固定不變的人際關係脈絡之中。一個旅人,卻能夠拉開距離,看到大象的全貌。他能夠,對你的城市帶著研究的目光,不帶情緒地對你的城市進行去蕪存箐的工作。他有理智,可以抗拒城市部份青紅皂白的感染力;他有閒情,擔得起耗費時間精力,慢慢品味你的城市。】
【旅人對待城市的態度,就似上網瀏覽一樣,有興趣的網址點出來瞧瞧,沒有興趣的網頁,只消按一下滑鼠,就能去到更新奇的地方。沒有負擔。】
【旅人對待自己城市的態度卻像個老太婆憶起自己的青春。無論當時過得如何慘綠,怎麼難受,如今只剩下珍惜的情緒。訴說起來時,便無法仰止地叨叨絮絮,每個生命情節都拿放大鏡去觀賞,賦予過度的意義,似在擬寫歷史課本上的世界大事般慎重。因為,那是你親身活過來的。好,壞,都是你的。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情感,放在眼前會覺得害羞,捧在手心就會融化,留在心裡則會讓你有想哭的衝動。】
關於陌生的鄉愁,她說
【你並不會因為一個新的城市,就過起新的生活。】
【你總是有孤獨的時候,也有不孤獨的時候;總有喜愛這城市的理由,也有不怎麼沈醉的批判觀點;城市里有你渴望結交的靈魂,也永遠有你避之唯恐不及的人類。】
關於生活在他方,她說
【我在那一刻鐘明白,這個對我來說再新奇不過的城市,對他們來說,卻已經是一個太陳舊的居所。】
關於鏡頭,她說
【旅人透過一個框框去認識世界,欣賞世界,以及,記錄世界。】
關於月臺疑云,她說
【一個旅人以為只有他是清醒的,因為他是站在別人世界之外的觀察者。事實上,只有他是最迷惑的。因為她總是在狀況外。】
關於世界是用來生活的,她說
【對達弗斯人來說,世界不是用來旅行的。世界是用來生活的。】
【他們不說,‘我去過蒙古。’ 他们說,‘上个星期天,我的蒙古好友和我一起騎馬,馳騁在蒙古大草原上。’ 放佛是你母親談起昨天菜市場的普通家常對話。】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